第十一届(2016)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专刊之——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2016-09-28 00:00:00 点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检测检验力度,强化日常监管,确保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全市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9.99%和100%,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宣汉县、渠县、达川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已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我市正整体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创建。
     ——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稳步推进。制定发布市级农业地方标准98项,全市重点优势产业基本实现“有标可依”。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86万亩,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86个。万源富硒茶、万源马铃薯、万源老腊肉、蜂桶蜂蜜、宣汉桃花米、老君香菇、黄金木耳、开江白鹅、开江麻鸭、达州脆李和大竹苎麻等14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已申报和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98个,绿色食品27个,有机食品5个。
    ——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针对高毒农药、“瘦肉精”、假劣农资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年保持高压态势,集中力量开展农药、兽用抗菌药、“瘦肉精”、畜禽屠宰、生鲜乳违禁物质、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农资打假专项整治,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农业部门每年出动农业执法人员9000余人次,检查生产企业、兽药经营企业300余家,检查农药经营单位3600余个次、规模养殖场6685余个次,检查农药产品300余批次,查处农资案件200余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
    ——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质量安全监管和协管队伍。全市建有监管机构368个,配备专兼职人员900余人。7个市县质检机构获中央投资建设,5个机构通过“双认证”,大部分乡镇配置检测室及速测设备。部分村社设有监管服务公益性岗位。
    ——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类别涵盖菜果茶、粮油、肉蛋奶、蜂蜜、水产品等大宗消费农产品,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种子、蚕种等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指标涵盖农药、兽药残留和“瘦肉精”、孔雀石绿、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及违禁物质;范围涵盖全市主要城区、种养殖基地、屠宰场和收奶站;年检测样品量达到15万个(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监测任务在线下达、监测结果智能分析。监测情况及时通报县(市、区)政府,实施检打联动,有效排除风险隐患。
    ——制度机制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示范县创建等工作指导意见。农业部门构建以“生产管控、风险监测、质量追溯、综合执法、应急管理”为核心的制度机制框架。农业和食药部门合力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构建检测资源共享和监管执法联动机制。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管理体制,推行“公开承诺书”、“黑名单”、“红名单”等制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地方法规规章为补充、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法制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