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牛业发展大会将于9月27日—28日在我市宣汉县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此,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感达州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成绩斐然,令人鼓舞。
达州市位于川渝陕结合部,辖两区一市四县,幅员1.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其中:农业人口574.6万),是四川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达州是“西气东送”工程起点,是国家公路运输的主枢纽之一,是四川规划建设的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川陕鄂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3亿元。
达州属因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地理位置,孕育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农业资源,全市有野生植物5000余种,脊椎动物400余种。富硒茶叶、旧院黑鸡、宕渠黄花、大竹苎麻、东柳醪糟、灯影牛肉、宣汉黄连、万源萼贝等农产品享誉全国。达州是全国三大富硒地区之一,是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米之乡、中国乌梅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和国家重要商品粮、生猪生产基地。
近年来,达州现代农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农建综合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贸易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大竹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渠县成功创建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同时,全市成功创建5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6个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3个省级现代林业重点县;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2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330个。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8.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64.1亿元、牧业产值180.5亿元、渔业产值12.1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0688元。
记者深切感受到,达州现代农业已呈现出“一巩固、两提升、三加强、四突破、一标杆”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巩固”:粮油大市地位得到巩固。2016年小春粮食总产 49.1万吨,增产0.9万吨;油菜籽产量28.6万吨,同比增3%。预计全年粮食总产293.1万吨,增产1.9万吨,有望实现“十连增”。万源马铃薯高产攻关、宣汉玉米整县制高产创建亩产分别达到6000公斤和600公斤,创西南地区之最。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3%。
“两提升 ”:一是特色种植业规模效益大提升。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近亿元的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大力推进富硒茶叶、蔬菜、水果、香椿、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一跃进入全省现代农业先进市行列。已建成渠县渠南柑橘、达川双庙片区蔬菜等3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00余万亩,其中设施农业达10.3万亩,巴山脆李等特色水果72万亩、富硒茶叶46万亩、苎麻40万亩、蔬菜146万亩、中药材18万亩。2015年特色种植业实现产值203.6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二是畜牧渔业规模效益大提升。2015年,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51万吨、9.7万吨、2.02万吨、9.15万吨,实现畜牧渔业总产值196亿元。目前已全市建成畜牧养殖小区2356个,畜禽专业合作组织554个,建成部省级示范场42个。水产业快速发展,建设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省级良种场3个、示范基地76个。
“三加强”:一是农业基础能力得到加强。近年来,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75余万亩,农村户用沼气池1.75万口,大型集中沼气池13处,建设农机化生产道路1.26万公里。新增提灌设备6143台(套),新建改造机电提灌站467(座),全市农机总动力240万千瓦。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农业、农机、交通、林业建设均受到省政府的表彰。二是农产品监管能力得到加强。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全面启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99.5%以上,未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先后制定颁布实施98项农业地方标准,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名牌和著名商标50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2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330个。目前,宣汉县、渠县、达川区已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现正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017年,我市将整体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把握大势,科学决策,决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引领,带动产业基地发展,促进贸易发展与品牌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数次专题研究农产品加工贸易工作,并率队分赴国内一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大企业集团考察洽谈合作事宜。按照“3+5+1”的发展思路,着力把农产品加工贸易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实现大突围的重要产业。全市建成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已入驻企业102家。培育了巴山雀舌茶业、东柳醪糟、华橙酒业、宏隆肉类、天源油橄榄等11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92家。
“四突破”:一是农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展顺利,全市2016年底可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工作。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试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见》等农业改革文件,不断探索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径。二是休闲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我市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全市每年举办荷花节、采茶节等农业节会活动20余个,推动休闲农业发展风起云涌。截至2015年底,全市休闲农业单位达1261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园320个,实现年总收入达20亿元以上。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示范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农庄5个、省级休闲农业主题公园4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0个。三是开放型农业实现新突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北京农博会、西博会、渝洽会、莫斯科国际食博会等国内外重大农业节会活动,举办达州特色优势农产品专题推介会20余次,全市每年外销特色农产品达50万吨以上。同时,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建立了达州农业信息网、达州农业微信公众平台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渠县、宣汉县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万源市与阿里巴巴合作建立了123个村级淘宝网店。2015年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20亿元。全市有30个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建立了物联网,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实现全程监控。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华西新希望特驱集团、九硒农牧、顺兴鹏程、华橙酒业、竹海玉叶白茶等数十家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达州,近五年累计投入116.3亿元助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福建中绿集团、河南双汇集团、广州温氏集团、福建正山茶业等大型企业有望落户达州。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至2016年6月底,全市共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2952家、家庭农场930家、龙头企业 133家、专业大户1.3万个。其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1家。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50多万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标杆 ”:着力打造产业扶贫示范标杆。组织全市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每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历时5个月编制完成了《达州市贫困村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方案》。组织1198名农技人员深入全市828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并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全市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扶贫培训班1.8万期次,培训贫困农民48.7万人次。组建产业扶贫专项工作组和专家帮扶组,随机抽样25%的贫困村开展专题督查调研,举办全市产业扶贫专题培训会议6次。通过强化督查与考核,有效促进了产业扶贫措施落实,确保“每村至少有1—2个精准脱贫项目,每户贫困户发展1—2个致富产业”,目前80%的贫困村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通过不断努力,我市决心将达州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扶贫示范标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未来五年,达州将继续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导向,坚持绿色、融合、循环、创新、高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粮油产业大市、大巴山国家级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秦巴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成渝经济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川东北智慧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以及80%以上的农户进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把达州建成川陕鄂渝结合部现代农业强市。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天”。蓝图绘就,绿色田野,现代农业,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大业在望的达州现代农业,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以更加显著的业绩担负更加光荣的使命,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写更加绚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