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2016)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专刊之——达州农业机械化实现新突破
时间:2016-09-28 00:00:00 点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现实,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通知》,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把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高产高效创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甘露杯”等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上下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特别是农机化生产道路、机电提灌站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乡村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建设原则,广泛发动农民群众,有效整合项目资金,严格规范工程建设,积极创新建管机制,着重建设田间作业道路,逐步构建“进组、入院、到田”的农机化生产道路网络。“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72.5万亩,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1.26万公里,新增提灌设备6143台(套),新建改造机电提灌站467(座)。
    着力提升装备水平。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注重大中型和小微型农业机械协调发展,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农业机械及机电提灌设施,提高机具配套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优先、均衡发展主要粮油作物作业机械,积极推广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重点推广应用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播收机械。“十二五”时期,新增农机装备22.6万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240万千瓦;2015年,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0.3%,增强了农机作业能力。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装备水平,同时加大农机项目扶持,对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采取“四优先”,即优先购机、优先培训、优先组织作业、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引导开展农机超市、订单作业、承包服务、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和跨区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在全市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市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37家,入社成员达820人,从业人员达2250人,服务农户达6.5万户,经营土地面积5.7万亩。
    重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根据各县(市、区)的优势作物、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优化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种植全程机械化;协同推进马铃薯等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优先在水稻全程农机化核心示范区周边建设示范点,典型引路,由点及面,整乡整县,逐步推进。2015年以来,分别在大竹县、渠县、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等地举办了水稻机插秧技术,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粮食烘干技术,油菜机械化直播、收获技术,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玉米机播、机收技术等现场观摩培训,共培训农技人员、农机专合社技术人员及种粮大户等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