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育优主体促带动  做强产业促增收
时间:2016-10-19 00:00:00 点击:

育优主体促带动  做强产业促增收

在全市产业扶贫暨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的发言

达州市农业局

20161018日)

 

全市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统筹推进和重点示范,取得了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不断提升、新型主体不断涌现的良好发展成效。但也还存在产业发展责任落实不到位、产业发展和技术帮扶“两张皮”、部门帮扶方式方法错位、群众产业脱贫意愿有差距等具体问题。下面,按照会议安排,就农业产业扶贫与技术帮扶下步重点工作作一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进一步成片推进产业到村到户

(一)依托产业带、产业园带动区域脱贫。既要坚持贫困村产业精准突破,推进产业带区域发展,又要坚持县域主导产业区域布局推进贫困村产业精准落地。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和资源优势,把产业扶贫和贫困地区持续增收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各贫困村产业选择单一、产业布局零散、产业规模小的现状,避免产业发展零碎化、低端化、功利化。二是坚持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优势产业,精心打造一批优质粮油、茶叶、果蔬、中药材、林果业、油牡丹产业带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分类集中建设一批生猪、牛羊、家禽、水产、蜂业骨干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一园一特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特产品基地和商标品牌,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增收。在区域集中发展基础上,做实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注重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循环高效,注重长中短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绝对不能搞过去那种简单的传统的“三送三给(发展产业送鸡苗、猪苗、树苗,慰问帮扶给钱、给米、给油)”,要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参与到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产业的精准到村入户。三是在有条件的贫困村适时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项目,增加就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到2017年底,全市828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实现全覆盖,实现产业脱贫增收见成效。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助推产业发展。针对当前贫困村、贫困户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缺组织的现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大力度探索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县域主导产业有协会推动,村村有专业合作社统筹、户户是家庭农场主体、园区有龙头企业引领、产品有品牌导航保障、销售有电商平台解难”的一个产业有N个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发展产业难、管理产业更难、产品销售难上难”的问题。实现所有贫困村主导产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让80%以上贫困户通过主体带动参与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模式到村到户

(一)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创新“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专合服务、金融支持”的工作机制。一是构建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农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发展周转金和风险基金、农产品加工基金、农民工创新创业资金,多方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林权等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财政周转资金和扶贫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联合组建股份合作社发展产业,通过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让贫困户与产业基地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分享产业发展利益,确保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目前在我市一些地方探索将发给贫困户每户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变作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入股资金的做法值得肯定,意义重大深远,应大胆探索推广。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各级财政要设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村集体组织、经营主体要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风险金。保险公司要推行特色产业保险,充分发挥保单在产业发展中的投融资功能,共同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探索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产权,整合用活农村资金,是拓宽农民增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一是盘活贫困户资产。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改革成果,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鼓励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等资产出租、转包、转让,获得租金收入。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政策性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通过股份合作,参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获得股金收入。二是盘活村集体资产。在贫困村率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与合作制改革,大力实施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行动,变资源、资产、资金为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的股金,让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在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中共享发展红利三是盘活经营性资产盘活财政支农资金、产业发展周转金、社会捐助和部门帮扶资金投入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采取多形式灵活配置股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农民致富奔康。

探索产业利益联结新模式大力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通过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科技人员+贫困户专合社+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基地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家庭农场等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把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紧密合起来。按要求,今年全市149个“脱帽”贫困村集体经济累积收入必须达到人均6元标准,各地要指导村集体算好收入账、做实收入账,确保全面达标。同时认真谋划其余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积极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入股分红、自主经营、作价入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

三、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帮扶到村到户

(一)全力抓好科技示范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种养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在贫困村严格落实“一村至少一名农技员”要求,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实施方案,积极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帮助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帮助贫困村完成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和引进龙头企业进村嫁接发展,推动农业职业经理人发展。以市场取向、实用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和农特产品初加工整理,确保贫困村实现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产业发展的致富技术。在所驻贫困村每年至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户以上,培养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10户以上。彻底解决产业发展和技术培训“两张皮”的突出问题(贫困户的产业与贫困村的产业无关联,贫困村的产业与县乡产业无关联;贫困户产业技术培训与村级发展产业的技术需求无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新型主体培育与村级产业合作组织无关)。

(二)全力抓好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加强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产权保护,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到2018年全市贫困村新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以上。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突出贫困地区特色,发展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做到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一个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三)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二三产带一产,全面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整理,大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助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民产业经营性收入较大幅度增长。推进贫困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休闲农业景区景点,增加农民收入。

四、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到村到户

结合全省第三轮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业重点县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6个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推进工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项目,围绕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产业与基础设施相融配套。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提高农田水利项目配套和农机化作业水平,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1.3万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250座,改造机电提灌站750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二是发展标准化规模种养殖。在贫困地区新建和改造特色种植业标准化基地60万亩,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部省级标准化场。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县、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整市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和培训,力争到2018年覆盖80%以上贫困户。

五、进一步强化产业技术扶贫资料信息建档立卡到村到户

产业扶贫和技术帮扶,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支撑,既是大事更是难事,需要科学统筹和合理规划实施,需要事前方案精准、事中技术实施精准和全程信息精准,还必须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意愿精准对接。各地从一开始务必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与技术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建档立卡工作,做实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户产业增收两本账单,建立产业发展合作章程和运行机制,健全村级“三资”管理制度,理顺各种风险监管机制。

六、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帮扶责任到村到户

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产业部门主动履职通力合作,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共同发展,农民群众的主动发力脱贫致富。各县(市、区)和乡镇、村要发挥脱贫责任主体的作用,强化产业精准脱贫意识,兑现和用好用活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落实产业脱贫推进责任,统筹好产业融合发展事业。市、县相关产业职能部门要全面肩负起产业发展的帮扶指导责任,主动服务,靠前解难,引路致富,做农民的贴心人。各级都要加强贫困户自力更生和勤劳致富光荣传统教育,树立社会新风尚,使其发挥主动作用,主动奋力发展,主动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