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始终坚持“四统一”、“四强化”建设机制,成功探索出独具盆周山区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长藤结瓜”模式,建成的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成为全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区,也成为农产品安全供给的保障区,更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打造的“川东莲乡”和“米岩花海”农旅结合示范园区,已被评为“达州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并成功申报“四川省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评选活动,目前已通过省级专家组现场评审。
一、统一规划,强化项目整合重规模。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共同建设”要求,编制《宣汉县2011—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我县紧紧围绕全县“一轴、两园、五片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将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高标准农田、千亿增粮工程和“金土地”等各涉农项目集中整合、捆绑使用,形成了“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先后整合各涉农项目48个2.3亿元,在天生、七里、柏树等地建成了“一轴七园”产村融合发展示范片1.5万亩。
二、统一标准,强化技术规范重创新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宣汉地处盆周山区地形地貌实际,探索出独有的砼(砌)渠模式,兼具美观牢固,且安装方便,每米建设成本降低了12元,连续3年建设节约资金达100万元。同时,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学习,在胡家镇大规模实施“土质埂+地梁+二马蹬”的田埂制作模式3万亩,进一步组装集成了宣汉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被省农业厅誉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宣汉模式”,为全省树立了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和标杆。
三、统一监管,强化体制机制重质量
一是建立任务推进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为建设单元,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归总,形成了责任、任务明确的推进机制。二是完善质量监管机制。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突击抽查等手段实施质量监管,同时政府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每月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项目“预决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全力保障工作刚性执行。三是创新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六权同确”颁证,将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网、渠网、水网”转化为村组集体资产或农民专合社生产经营性资本,使农民群众成为直接受益主体、经营主体和管理主体,实现承包经营与设施管护有机结合。
四、统一认定,强化上图入库重利用
县农业局牵头制定了《宣汉县高标准验收认定实施方案》,对各部门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完成了数据台账建立,规范了建设标准,力求建后统一上图入库,并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截至目前,全县共认定高标准农田10.4万亩,我县高标准农田已经成为集粮油高产创建核心区、机艺融合建设展示区、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三区合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