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是茶叶产业大县,是全省30个茶产业优势县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川东北富硒茶基地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一带三组团”的发展思路,切实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即“一带”:建立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三组团”:白茶系列组团(东乡、黄金等乡镇村)、红茶系列组团(漆树等乡镇村)、绿茶系列组团(石铁、樊哙、马渡关、土黄等乡镇村)。全县依托涉农整合资金、县本级农业发展资金等,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新茶园,配套完善重点茶叶园区生产道路、山坪塘及渠系、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突出茶叶加工及品牌打造。202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18.2万亩,春茶产量2890余吨,综合产值3.5亿元。创立茶叶市级龙头企业2家(九顶和绿源春),省级著名商标2个(九顶雪眉和虹跃),地标商标1个(漆碑茶)、宣汉县九顶茶叶有限公司评为四川省“天府龙芽”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企业。7月份,宣汉“当春雀舌”获得中国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评选特金奖,宣汉“九顶雪眉”、“当春红芽”、“虹跃雪眉”分别获得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一是以“园区化”抓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围绕巴山大峡谷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区域,采取“长藤结瓜、组团发展”的思路,按照高标准园区建设标准,创新探索“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发展茶叶产业,依托涉农整合资金、浙川东西部扶贫协助产业发展项目等配套完善园区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发展茶叶2200亩(其中:原东林乡红界村白茶500亩,樊哙镇高台村绿茶500亩,漆碑大树村、太阳村、杉木村、竹园村绿茶1000亩,马渡关镇百丈村绿茶200亩),对石铁乡、樊哙镇、漆碑乡、东林乡、马渡关镇、黄金镇等现有茶叶产业园开展标准化茶园建设;通过园区化基地建设,为申创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单位评定工作创造条件。
二是以“共赢化”抓产品加工,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依托柳池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建设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发展茶叶加工。九顶(四川桓源农业有限公司已收购)和绿源春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已投入生产多年,在此基础上,引导茶叶企业引进和更新一批加工设备,加强新产品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使茶叶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提高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今年计划在樊哙镇高台村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提档升级东林乡红界村和马渡关镇百丈村茶叶加工生产。
三是以“品牌化”抓质量创建,提升品质比较优势。依托“宣品天下”公共区域品牌培育出竞争力较强的茶叶生产领头军,重点从品牌创建、地标申创、绿色有机认证等方面着手,以质量抓效益,以品质胜口碑,鼓励本土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升 “九顶雪眉”、“绿源春”等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与茶果行业其他区域的品质比较优势。“九顶雪眉”、“绿源春”、“当春茶”被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名优茶评比评为金奖,同时,积极将“宣汉县锌硒茶”申请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
四是以“标准化”抓技术培训,增强科技推广应用。邀请茶果科研院校、学会、茶果技术推广上级职能部门等行业专家、学者、技术推广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生产、加工、销售等线上业务培训讲座,或现场把脉问诊、实地交流指导。组织茶果站技术骨干力量不定期深入茶产业基地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作用,组织乡村干部、茶果种植大户、企业业主到茶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考察观摩、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增强科技推广应用。
五是以“社会化”抓产品营销,搭建销售服务平台。依托农博会、茶博会、西博会等大型农产品会展平台,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参展营销,进一步加强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吸引省内外商家、游客来宣投资消费、购买产品。对接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探索“互联网+茶”等电商模式,完善茶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建设,打造产品营销团队,设立专卖店或代销点,搭建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平台。
六是以“链条化”抓融合发展,增加产业综合效益。依托我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等优势,以茶叶基地园区自然风光和产业景观做乡村旅游文章,开展城乡居民热衷参与的民俗节庆等活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形式,广泛开展以“茶”、“果”为主题,与“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等有机结合的“茶叶+”文化推广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对宣汉茶文化这块进行整理挖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茶文化研讨、文化推介、茶品鉴赏、茶艺表演、茶史展示、茶旅体验等活动,创建茶品牌,宣传茶文化,推广茶功能,让茶叶成为宣传宣汉有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