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防治警报
时间:2016-07-19 00:00:00 点击:

  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两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俗称“两迁”害虫。“两迁”害虫具有迁飞性、隐蔽性、暴发性等特点,害虫暴发后,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损失惨重。

  近期田间监测,稻飞虱虫量激增,达标田比例上升,达川区最高百丛虫量已超过1.5万头,稻纵卷叶螟发蛾量大,产卵量高,“两迁”害虫重发区域主要集中在目前生育期相对偏迟稻田、抽穗期较迟、植株长势嫩绿、浓密稻田、常发区风口河谷地稻田,暴发趋势明显。

  稻飞虱:全市累计发生面积5万亩次,百丛虫量平均545头、最高15100头,主要区域渠县、达川。百丛虫量达川、大竹、渠县分别是685(25-15100)头、250(50-1000)头、869(170-1550)头,比去年同期达川、大竹分别增140%、68%。稻纵卷叶螟:全市有虫面积5.4万亩次。达川百丛虫苞15.9(2-80)个,大竹平均卷叶率1.9%。

  6月下旬以来,我市多次出现了暴雨和区域性降雨天气过程,稻飞虱迁入量大,落虫面广,繁殖快,今年水稻生育期普遍推迟,田间湿度大,作物长势偏好,加之气象趋势分析,盛夏(7-8月)盆地东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偏多2-4成,特别是7月中下旬降水较多,有利于“两迁”害虫定居繁殖和后期暴发危害。当前正值稻飞虱若虫盛发高峰期,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若不及时抓紧防控,部分稻田将会出现严重“通火”现象,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为此,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要高度警惕“两迁害虫”暴发成灾,要及时加强田间调查监测,掌握虫情动态,加强防治宣传指导工作,抓住当前7月中下旬有利时机,早防早控,立即开展施药防治,紧急控制“两迁”害虫的危害,防止因稻飞虱为害出现“通火”,防止因稻纵卷叶螟为害出现“白叶”现象,将病虫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防治方法:“两迁”害虫的防治要根据病虫情况,抓住7月中下旬关键防治时期,可结合穗颈瘟、稻曲病等病虫进行防治。防治稻飞虱亩选用25%噻嗪酮50克、70%吡虫啉3-5克、25%吡蚜酮35克、50%吡蚜酮·异丙威30克、25%噻嗪酮·异丙威70~100克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亩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10%阿维·氟酰胺30毫升,或10%阿维菌素20-30毫升等药剂。常规喷雾亩用药液量不得少于50公斤,机动弥雾机亩用药液量不得少于1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