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个“根”,才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8-05-25 00:00:00 点击:

    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最大难题,也是事关短期脱贫长远致富的根本发展问题,只有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个“根”,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个“本”的目标。
我市始终坚持以产业规划为统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抓手,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有力破解“集体无经济收益、村内无致富产业、群众无造血能力”的三大难题。目前,初步构建起“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特色产业扶贫新格局。2017年,全市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514.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22.13亿元,增3.8%,居全省第三位,农民可支配收入12843元,同比增9.6%。脱贫攻坚5年来,我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基础设施较差、主体培育较难等问题,为了更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帮助群众脱贫增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坚持“一个统领”,全域谋划统揽产业扶贫。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对贫困村结合当地土壤气候、传统优势产业等特点,按照“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旅则旅”的原则,合理布局区域结构和空间结构,科学制定全市农业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各贫困村要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从发展优势入手,坚持长短项目结合,分别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做到贫困户农业产业扶贫全覆盖。今年,要重点支持38个深度贫困村,精心编制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全方位、多维度支持38个深度贫困村发展有特色、有效益、能增收的产业。
    二是要更好依托“二个带动”,借势借力推进产业扶贫
    1.依托产业带、产业园带动区域脱贫。围绕现有的优质粮油、富硒茶、果蔬、中药材、林果业、油牡丹产业带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分类集中建设一批生猪、牛羊、家禽、蜂业骨干产业园区,示范打造“脱贫攻坚引领区”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拓展产业带、产业园功能,在有条件的贫困村适时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增加就业渠道,延伸产业链条。经过近几年持续推进产业扶贫,部分贫困村“一园一特色”农特产品基地已初见雏形,初步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贫困村产业精准培育、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的融合发展与相融互动。
    2.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市政府出台了《达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关于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贫困户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上。
    三是要培育创新“三大机制”,用活杠杆撬动产业扶贫
    1.创新产业发展新机制。一是构建多元的投入机制。制发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农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好用活产业发展周转金、产业扶持基金、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农产品加工基金和农民工创新创业资金,多方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发展。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政策+资产”“1+N+1+N”(1个专合社+动态建档贫困户+1个村集体+金融政策贷款)等模式,推行“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务工收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 土地入股+务工收入+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各级财政均设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村集体组织、经营主体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风险金。保险公司积极推行特色产业保险,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中投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创新增收致富新渠道。一是盘活贫困户资产。开展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鼓励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等资产出租、转包、转让,35%贫困户获得租金收入。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政策性扶贫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等,通过股份合作,参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45%贫困户获得股金收入。二是盘活经营性资产。财政支农资金、产业发展周转金、产业扶持基金、社会捐助和部门帮扶资金投入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集体矿产资源、林地、荒山荒坡、公共水域资源,采取多形式灵活配置股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农民致富奔康。
    3.创新村级集体经济新模式。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切实加大对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指导和帮扶。通川区、达川区、渠县、开江县扶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各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通川区、宣汉县在5个乡镇7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工作,引导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探索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招商引资型、乡村旅游型等多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要大力推进“四大工程”,持续发力助推产业扶贫
    1.全力抓好科技培训示范工程。改“三送三给”模式为“授人以渔”模式。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在贫困村严格落实“一村至少一名农技员”要求,全市派驻1026名技术骨干,全覆盖到定点帮扶的828个贫困村,并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帮助贫困村、户制定脱贫实施方案,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切实开展小春、大春农业技术培训。广泛运用我市的农技员驻村帮扶“一二三四”工作法。
    2.全力抓好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工程。加强地方特色品牌建设,突出发挥达州优质绿色富硒农产品优势,大力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培育“食蜀硒友”“硒旺达州”等达州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达州脆李”“万源旧院黑鸡”“巴山雀舌”“东汉醪糟”等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其中,“东汉醪糟”和“宇多”品牌作为四川省优质品牌进行重点培育。
    3.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引擎工程。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做好本土化设计,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和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正邦集团、中铁建川、丽天牧业等知名企业入驻达州。力争“十三五”每年引进1—2家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4.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探索一二产业联动、一三产业互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多种融合模式,全面发展农产品初精深加工,深度挖掘贫困村旅游资源,全力抓好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积极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切实推进渠县万花谷和开江万亩莲藕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五是要巩固强化“四项基础”,着力保障护航产业扶贫
    1.资金整合集聚合力强保障。出台资金整合、使用和规范的管理办法。全市各地要加大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新格局。
    2.政策支撑释放活力强保障。根据达州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台《关于做好达州市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 特色农产品保险政策》《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奖补实施方案》等产业发展政策,从政策上导向,助力贫困村产业发展。
    3.完善设施夯基础强保障。抢抓四川省第三轮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6个现代农业产业扶贫推进工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等项目,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与基础设施相融配套,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8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2.16万亩,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100座,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13公里,新增农机总动力5.63万千瓦。
    4.强化督导压实责任强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常态化考核机制和跟踪督查机制,坚持一月一抽查,一季度覆盖查,敢亮丑、敢亮剑,对工作不力的,采取通报批评、亮牌警示、组织处理等措施,确保产业发展推进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