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农业局在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时间:2016-03-29 00:00:00 点击:

全力抓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建设

全域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2015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大力帮助、正确指导下,宣汉县以科技创新服务为载体,有力助推了“调结构、育品牌、兴主体、促转型、助增收”。

  一、创新模式,全面推进科技服务

  (一)院县合作服务模式。宣汉县与四川省农科院、畜科院分别建立“院县合作”。其中,省农科院在宣汉建立了川东北中试熟化基地,其最新科技成果在宣率先转化,联合开展的粮食(玉米)绿色模式攻关连续两年突破农业部下达目标。省畜科院在宣汉设立了川东分院,派出3名专家常驻宣汉,定期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汉县同时成立了县牛改中心、菌研所等专业研发机构,并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开展院县合作、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了“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成果转化现过现。”

  (二)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围绕“牛、果、茶、菌”特色产业,全县共有51名个人和49个团队,以技术入股、带薪兼职等方式领办创办经济实体75个,实施课题研发及创新推广项目49个。县经作站李远江领办的“科创公司”组建了二、三级菌种繁育中心,填补了川东北菌种制作空白,实现菌种本地化。县改良站石长庚成功创办明月蜀宣花牛繁育场。科技人员开展的玉米青贮化技术应用带动全县发展青贮玉米5万余亩,实现了玉米生产转型,推进了农牧结合。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百姓家”带动全县2.56万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帮助近1万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订单生产服务模式。搭建桥梁,联结市场。以“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专合社+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明确了多方责权利,订单发展海椒、脆李、优质稻等优势产业3.66万亩。园区带基地发展,方斗食用菌园区天丰公司和山荣、鑫峰、明龙等专合社走出园区,分别在老君铁尖村、南坝观合村、凤林凤凰村、双河尖山村采取“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方式帮建基地,带动全县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实现了专合社、农户双赢目标。

  (四)大户托管服务模式。新常态下怎样破解村庄“空心化”一家一户农业生产中难掌握或难实施的关键环节?我们充分发挥农村能人作用,积极支持全市首个新型职业农民--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袁军机械作业托管本村稻田500余亩,实行菜单式收费,其中机耕150元/亩,育插秧150元/亩,机收150元/亩,病虫防治50元/3次,这种农机化耕种服务托管模式受到群众欢迎。全县建立28个示范点,核心区示范推广机插秧托管服务5000多亩,辐射带动2万亩,实现了大户能赚钱,农户也划算的良好效果。

  (五)龙头带动服务模式。引进和培育出19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融入基地、原料加工、创建品牌、产品营销等环节于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出川东莲乡、米岩花海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0余家。建立各类基地12个,面积4.5万亩,成功开发了“川东红”红茶品种,创建了川驰牛肉、汉玺牛肉、九顶雪眉、绿源春茶、漆碑茶、宣品天下、黄金木耳、老君香菇等品牌,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

  二、健全机制,全力确保服务效果

  (一)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县委出台了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三年内保持原有身份、职级、待遇“三不变”,在政策上“松绑”。设立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创办领办的农业科技经济实体进行资金扶持,在保障上“壮胆”。 对创新创业人员实行动态监管,定期不定期开展目标绩效考核,在管理上“加责”。

  (二)创新服务推进机制。建立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责任机制,实行一套行政班子、一支技术团队、一个督查办法。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的要求,较好发挥了“四新”、“六良”配套技术的点、线、片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规范流转程序,加大对“僵尸”专合社清理,激发专业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示范活力。

  (三)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宣汉在全市率先完成机构改革,职能职责与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完全一致。完善了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建立了农技信息“云平台”,创新推行农技“110”、订单式技术服务,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了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生猪、蜀宣花牛、海椒、莲藕、脆李。片区农技站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简易仪器,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就地检测。

  (四)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全面推行和完善年初预算建帐、季度核算查帐、年终决算交帐的“三帐”绩效管理制度。科学设定考核内容,实行指标量化细化。各实施单位和责任人,分阶段报送任务完成情况,分阶段开展工作述职和工作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年度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宣汉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