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万源市农业局在2016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时间:2016-04-01 00:00:00 点击:

  万源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市)、是全省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之一。201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市各项工作,把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典型示范,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全市产业扶贫及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2015年产业扶贫工作成效

  (一)狠抓科学规划。立足万源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富硒茶叶、马铃薯、蔬菜、优质肉牛、板角山羊、旧院黑鸡、生猪、蜂桶中蜂等主导产业,对全市5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的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全域规划,科学编制了《农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方案》,确立了大力实施特色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养殖业“千百十”工程。2015年,茶叶产量0.61万吨,增长2.3%;马铃薯产量48万吨,增长3.15%;出栏生猪60万头、肉牛5.3万头、肉羊16.5万只、家禽500万只;水产品产量3075吨,增长3.55%。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38.18亿元,增长3.42%。

  (二)狠抓典型示范。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规模经营户、农业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租赁、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扶贫村农户致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32个、培育种粮大户70户,涌现出如九硒农牧、京源现代农业、巴山雀舌、华硒生态农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万余户。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建设了一批粮经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充分发挥在过程控制、减量化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狠抓科技培训。深入扎实开展“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技术扶贫行动”,做到每一个贫困村都有一名驻村农技员,经常开展“农业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推广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先进装备和高效生产模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劳动者技能培训15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800人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442人次,发放农业科技资料12万份。

  (四)狠抓政策扶持。一是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支持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精心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产业项目,确保项目早日发挥效益造福老区人民。二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若干优惠政策》和《万源市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发挥贷款扶持和各种优惠政策作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在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创业,带动附近农民脱贫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市委、市政府在市本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投入近2000万元,对茶叶、马铃薯、蔬菜、生猪、蜂桶中蜂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扶持。

  二、2016年产业扶贫工作打算

  2016年,我市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突出规划引领,企业带动、改革创新、科技服务,强化服务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经营链条,合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在产业基地建设上下功夫。采取统筹规划、政策激励、整合资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的规划理念,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二是突出企业带动,在培植市场主体上下功夫。按照“培植龙头带产业,产业建设抓示范”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产业基地、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产后商品化处理、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向产前产后延伸,带动贫困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改革创新,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手段,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以企业为纽带,统一抓经营、抱团闯市场。加快建设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产业基地。组织小分队赴北京、成都、广州、西安等地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搭建特色农业“走出去”平台。着力打好生态有机牌,实现品牌化战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四是突出保护治理,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围绕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严格控水、控药、控肥,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退耕还草工程项目,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强化渔业资源保护。五是突出科技服务,在提升产业质效上下功夫。坚持把农技推广作为产业生命,把科技增效作为首要任务,全市选派170个农业科技人员进驻170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断增强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促进科技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