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扛牢发展责任,全力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有效发挥了“三农”压舱石作用。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2.53亿元,同比增长1.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53亿元,同比增长1.4%。
小春增收已成定局,大春生产基础良好。全面压实扩种责任,创新治荒举措,小春粮食作物播面146.6万亩,总产量达33.4万吨、同比增长0.9%;小春油菜播种面积171.9万亩,产量31.5万吨、同比增长5.6%。大春粮食扩种12.84万亩,面积达到701.64万亩,在田作物长势良好,有望获得丰收。秋粮生产物资筹备充分,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牢固。
牛羊禽出栏保持稳定,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上半年,全市出栏家禽2815.21万只,同比减少0.3%;禽肉产量4.49万吨,同比增长5.8%。牛羊分别出栏牛17.6万头、57.3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7%、2.6%。全面落实省“猪九条”“新八条”等措施,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达216.51万头,同比减少9.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0.19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3.97万头,同比由负转正、增长5.7%。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164.62万头,同比减少6.5%。近期补栏力度大,加之新建养殖场陆续投产,产能恢复形势良好,预计全年出栏有望突破420万头。
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总体趋稳。上半年,我市实行领导挂包联系重要农产品保供企业和蔬菜基地,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总体上保持量足价稳。据统计,全市蔬菜面积达67.2万亩,总产量101.25万吨。与年初相比,农批市场粮油价格基本持平,蔬菜、水果价格略有下降趋势。
涉农产业全面复苏,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着力推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帮扶措施,实行清单式服务,3月底,全市涉农企业复工率达99%以上,恢复到常年水平。制定“9+3”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力推进苎麻、茶叶、生猪、肉牛四大主导特色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面积达270万亩以上。开展点对点劳务需求对接,出台稳岗就业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半年增速达7.4%。
农业农村投资稳定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支撑有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共签约涉农项目24个,投资额137.6亿元,其中3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个,投资额76亿元。向上争取各类涉农项目77个、金额11.46亿元。新增农产品规上企业39家,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抓实涉农主体金融服务,帮助525家涉农新型经营主体,协调争取贷款2.2亿元。大力实施“136”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即:建设目标—打造“1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路径—注重与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引领区相结合、与农建综合示范区相结合“3个结合”;建设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工程、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工程、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工程“6大工程”),新建无害化户厕48814户,农村公厕111座,高标准农田117837亩,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