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7-12-29 00:00:00 点击:

   2017年度,达州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下,采取“四坚持、四补齐”的超常举措,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破解秦巴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瓶颈,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农业项目绩效考核第一名,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通报考核评价第一名。
   一、坚持统筹推进,示范引领,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政府主导,强化保障。2017年度,我市明确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抓常、抓细、抓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组织召开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24次,安排部署6月底前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评价和验收认定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二是统筹整合,合力推进。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统筹整合项目,形成合力,强力破解了“多龙治水”现象。全市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5.4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4.32万亩,超额完成绿色示范区建设任务0.3万亩。三是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创新采取农建基础配套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四区合一”建设模式,集中连片建成了7个区域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和脱贫攻坚引领区22.04万亩,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示范区14.8万亩。四是产业优先,因地制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引领区粮油产业、特色产业和休闲增值农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产业结构调整后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连片规划,集中打造,补齐产业精准落地短板
   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亮点和示范来抓。各地结合脱贫攻坚、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按照市委提出的农业“3+6”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和脱贫村“缺啥补啥”原则,精心制定并实施了22个扶贫专项方案和7个县(市、区)农建综合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补齐产业精准落地短板。全市累计建成粮经示范片26个,面积24.02万亩,其中粮食示范片19.32万亩,油菜示范片2.21万亩,蔬菜示范片1.2万亩,优质水果示范片0.74万亩,特色草莓示范片0.55万亩。
   三、坚持多措并举,提质增效,补齐产业融合增收短板
   一是新型主体促发展。全市共培育壮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型经营主体62个,建立了项目股权量化增收机制,带动项目区4719户贫困户,人均增收326.2元。二是科技服务保到位。我们结合脱贫攻坚派驻农业技术人员1198人,建立完善了“良壤、良种、良制、良法、良控、良机”的“六良”配套服务机制,使项目区绿色防控推广面积达90%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优良品种示范均达到100%,综合机械化水平高出全市平均值31.37个百分点,确保了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三是农旅结合靓新村。通过农建综合示范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共建成各具特色的农事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景点43个,打造出“产业+新村+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4个,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四、坚持建管并重,逗硬考核,补齐工程建设质量短板
   一是把好规范建设关。2014年出台了《达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导意见》,大力推广了“宣式”U渠、“土质埂+地梁+二马蹬”的高标准农田山区建设模式,在全省树立了盆周山区建设样板。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每处项目工程配备1-2名专业技术人员驻站进行现场指导,严把材料、施工关和竣工验收关。市高标准农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考核评价7个县(市、区),有力提升了全市建设质量。三是严格逗硬考核关。我们将农建示范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甘露杯”考核重要内容,统一组织年度考核,并实行部门预决算,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一年来,全市共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督查35次,形成各级政府督促报告18份,其中市级督导报告2份和考核评价情况通报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