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达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时间:2021-11-24 15:30:02 点击:
2022-02-21


一、我市中药农业发展现状

达州辖七个县(市、区),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690多万。其中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万源市、开江县、渠县历来都是中药材基地县,建有国家级中药材储备库。市境内拥有中(草)药资源2386种,占全省品种的60%,占全国品种的22.3%。其中:《药典》收载品种431种,常年收购品种达560余种,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六大中药材产区之首。据全市中药材普查统计,全市大宗中药材种植品种近80种,中药材自然蕴藏量15万吨左右。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推广。截止2021年11月15日,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7.11万亩(除三木药材和花椒),收获产量6.67万吨,产值9.76亿元。今年新增面积1.33万亩(乌梅1650亩、黄精1750、木香1250亩,木瓜1700亩、玄参2000、黄蜀葵1200亩、银杏1000亩,重楼850亩,枳壳650亩等)。其中重点项目品种乌梅种植面积2.77万亩,核心园区面积1.2万亩,投产面积1.08万亩,产量 1.89万吨,产值0.51亿元。经过多年培育,全市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100亩以上的36个,500 亩以上的12个,1000 亩以上的9个,累计培育50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达80个。全市已建成8个GAP标准化中药材基地,其中达川区建成了乌梅和花椒GAP标准基地,通川区建成1个木瓜GAP标准基地,宣汉县建成1个木香GAP标准基地,开江县建成1个银杏GAP标准基地,万源市建成1个萼贝GAP标准基地,大竹县建成1个金槐GAP标准基地,渠县建成1个枳壳GAP标准基地。

(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遵循道地原则,按照“道地适宜、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发展理念,重点选择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医疗临床常用、附加值较高的道地特色及药食两用药材品种,有计划的推进和实施一年生与多年生、草本与木本、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据统计全市已有4个中药材基地获得省市各类项目和资金2600万元,今年达川区积极争取到2021年全国产业强镇项目资金1000万元,拟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00余万元,着力弥补该镇乌梅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综合效益提升。再加上我市农民有种药传统和习惯,不少农民又通过种药脱贫致富,进一步激发了种药的积极性,为达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条件。

(三)持续开展科研攻关,良繁育种取得重大突破。我市先后与四四川大学药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交大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在中药材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引进选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建立了我市中药材良种研究培育体系,完成乌梅良种“达梅一号”的选育,选育银杏(开江皇一号、开银一号)新品种2个,引进培育金银花(九丰一号、豫花一号)新品种2个。万源市引进九州通药业发展标准化萼贝种苗基地70亩,宣汉县建成木香种苗基地320亩,开江县建成银杏国标1级种子育苗基地130亩,达川区百节镇玉龙村建成川东北乌梅良种繁育中心,发展乌梅三圃(引种圃、采穗圃、繁育圃)基地80亩,可实现年育苗100余万株,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优质道地中药材发展种苗所需。

(四)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中药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全市投入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的中药材企业达29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6家,中药材种植大户165个,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20874户,从业人员44585人,种植中药材人均收入5218元。我市现有地奥天府药业、万源市刚恒农业有限公司、九洲通--万源润雨中药材有限公司、四川宜华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槐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杏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同致力于中药材生产及加工,达川区建成以森浩新农业集团为代表的省级龙头企业年加工量1.5万吨,开江县回龙镇乐园村今年投资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1200㎡,万源市刚恒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一条3000㎡,集清洗、干燥、切片于一体的生产线,加工品种达20多个,有效带动了我市中材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达州市发展中药材地理条件优越、药材资源丰富、道地优势突出、品种优良纯正,中药材是我市极具市场比较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一)地理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达州地处秦巴腹地,地形起伏不平,地形地貌多样,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 17.3℃ ,植物生长期长达300天以上,特别是南北气候对撞形成的特殊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药用植物生长及其有效成分酸、碱、酚、醛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资源区之一,素有“川东药库”之称。达州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种多、品质优、成本低、丰产性好,铸就了达州在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占有先天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道地优势突出,品种优良纯正。达州市道地名优药材优势十分明显,经过多年的种植与选育,我市中药材已经形成独具道地优势的地方纯正品种,主要发展及特色品种有乌梅、银杏、黄精、木香、木瓜、白及、白芍、党参、杜仲、厚朴、天麻、萼贝、黄连、山苍子等。其中,达川乌梅有效成分枸橼酸含量29.4%,高出《药典》标准近一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渠县白芍有效成分芍药苷含量0.93%,高出《药典》标准0.13%;宣汉黄连曾为北京中医学院编著《药性百话解》称道,特注“四川宣汉生产的黄连称之宣黄连”;万源市花萼贝远近闻名,萼山尖贝有“世间稀有,万源独有”及“川贝之王”的美誉;川木瓜闻名国内,富含枸橼酸、苹果酸、齐墩果酸和维生素B17,齐墩果酸含量远远高出同类品种;达州厚朴是川厚朴原生资源地和主要产区,川厚朴国内有名,有效成分含量居全国之首;开江银杏有效成分总黄酮醇苷达0.45%,也高出《药典》标准。

(三)政策与市场多方促进,中药发展迎来春天。近年来,从中央到省相继出台多个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其显著独特作用。今年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从机制创新、规划引领、人才培养、服务提升等方面入手,高位推进中医药工作,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为全省作出了表率和示范,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行动方案(2020—2025 年)》和《达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等文件,并将中药材产业纳入达州市现代农业“9 3”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为抓手,重点发展中药材大品种、大基地,大力推进以万源、宣汉、达川为主的中药材核心区、重要区和示范区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

三、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投入严重不足,中药材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一是我市近几年不断增加中药材产业投入,成功打造出达川百节乌梅园区、达川陈家乡丹皮园区、渠县李馥青花椒园区、开江银杏密集采叶园等标准化种植基地,除有园区和项目支持的基地基础设施较好标准化程度较高,其余万源、宣汉、开江等山区绝大多数基地粗放式管理经营较多,耕作道和生产便道没有硬化,生产用水能排能灌要求更是无从谈起,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市、县财政投入几乎为零。二是我市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市上仅有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和市站所配有2名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抓技术抓产业,各县仍由从事其它经济作物技术服务人员提供服务,专业技术指导性不强,也一定程度影响我市药材的品质、效益和质量安全。

(二)体制机制不顺,统筹协调和科学规划缺位。中药材作为特殊产品,行业职能比较分散,科技、卫计、农业、林业、经信、商务、食药监等部门谁都有职能,市级已成立领导小组和明确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职能,但通川区、大竹县、渠县中药职能不明确,市、县联系机制不一致,县上由蔬研所和经作推广部门代管,也未形成完善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再加上缺乏熟悉情况的专业科技人员参与,谁都不愿意承揽不熟悉的业务,导致规划和方案贯彻落实难,制约着中药材产业面积扩大和特优中药材的开发。

(三)技术鉴定平台缺失,生产无序伤企伤农。一是中药材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鉴定工作严重滞后,曾发生大竹砂仁等引种伤企伤农事件;二是市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育种材料的收集保存、研究整理、筛选繁育等工作仅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未配备标本室及重点实验室,制约着良种繁育基础工作的推进和提升;三是万源九洲通--贝母、开江银杏实业--银杏,宣汉龙森药业--木香等少数实力企业和达川乌梅园区虽建有集约化种苗基地,但仅供单个品种产业发展和自身企业扩张所需,农户拟发展中药材,却在全市境内找不到1个中药材多品种种苗集中供应平台,加之农民生产上的盲目外地引种以及抗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差,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四)标准化程度低,企业带动力不强。一是全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业主数量已有一定规模,但分布相对散乱不集中,新型经营主体辐射面窄、带动力弱,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进展缓慢;二是部分药材基源混杂,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化肥投入、采收时间随意等不规范问题仍然突出;三是受原料基地规模和科研水平制约,除地奥天府药业外,中药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万源萼贝、达川乌梅等天然植物药业原料供应不足,本地乌梅产业龙头企业宜华酒业也缺乏做大做强理念,导致核心品种竞争力不强。

(五)产业发展层次低,品牌效应不突出。达川乌梅近年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有巴山妹子、川来蜀往、冯山林等注册品牌,万源萼贝、开江银杏等特色品种正开展相应产业及产品研发规划,但其余各县仍未形成1-2个主打品种和拳头产品,且达州企业品牌整体知名度不高,特色品种不突出,批量供应能力低下,产品增产不增收现象常有,以至达州品牌整体优势不明显,在达州区域外鲜有人知。

四、多措并举助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一是深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机遇意识,将中药产业发展作为市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二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落实《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行动方案(2020—2025 年)》(达市府发[2020]27号)文件精神,将中药材产业目标任务纳入基地乡镇和市县有关部门年度考核,逗硬奖惩;三是利用宣传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医药政策法规、中医药产业发展前景、达州中医药产业优势、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和中医药大健康理念,营造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二)科学布局,重点规划。打造万达开-秦巴三峡中药材提质增效示范工程。一是高质量建设示范基地。以发展道地品种为主,在省、市中药材种植重点县等新建一批道地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培育一批种植基地纳入省、市中药材重点基地项目和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二是高标准建设中药材良繁基地。深入推进育种创新和良种繁育,充分利用秦巴三峡两地丰富的药材种质资源,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新品种,开展优新品种扩繁和展示示范等,提升三地道地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能力和优质药材品种供应能力。三是高规格打造“秦巴中药城”交易中心。结合秦巴、三峡毗邻川陕渝鄂独特的地理位置,面向大西南、大西北走向全国,支持川渝共建道地药材大市场,按照“统一初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仓储”建设“秦巴中药城”示范交易中心,共同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打造集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制药、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现代化物流和药商培育于一体的现代化西部中药材高地。

(三)整合资源,突破加工。一是整合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工代赈、产业扶贫等涉农资金,支持道地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二要支持中药材生产与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和初加工的标准化、精深加工与新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三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鼓励回乡创业资本投入,鼓励中药材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中药加工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地方企业,把中医药产业培育成达州支柱产业。

(四)加强研发,打造品牌。一要组建全市中药材专家团队,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科技人才创业,推动中药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二要加强企业研发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在中药有效成份提取、黄连附产物开发、乌梅酒系列产品加工上取得重点突破。三要加强中药材品牌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积极推进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工作,加强道地药材商标保护、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建立达州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区。

(五)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一是市、县两级财政要预算中药材基地发展扶持专项资金,鼓励和吸纳大量的民间资金向中药材产业投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共同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拉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将引进中药材知名企业纳入政府招商计划,针对企业的难点对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一批知名中药材企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三是重视中药工业企业的支点作用,用好用活相关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有关项目资金,重点扶持以产地中药材为原料且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企业,不断支持他们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