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达州市通川区牢固树立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的理念,将财政发展类资金股权量化到贫困户,变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为入股分红“造血”式脱贫,“以短养长”、产业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局面。
一是创新机制。制发《关于创新扶贫资金使用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通区府发【2016】22号),将财政发展类资金注入到由贫困村组建的产业发展合作社,转变为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持有的本金(体现出对贫困户的政策扶持),入股到信誉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机制。
二是加强监管。由村支两委、乡(镇)党委政府对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在财政发展类资金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引导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接经营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承诺流转土地优先满足贫困户,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有粮草、材料需求时优先到贫困户家为购买,优先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相关种养业。
三是实现双赢。以土地(资金)入股、圈舍(果树)托管或吸纳贫困户管护付费和畜禽寄(赊)养、订单帮扶等形式,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的优势、资源互补,发展种草养羊(牛)和林下养鸡、稻田养鸭(鱼)等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项目,扩大了高洞柚、巴山脆李、安云红辣椒等种植规模,培育了香葱、胭脂脆桃、梅花鹿生态养殖等产业基地。
截止日前,在贫困村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89个,辐射带动1359户贫困户种植粮油、蔬菜、水果等1.3万亩和养殖畜禽21.12万头(只)、发展水产养殖0.21万亩,让贫困户享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寄养、种养业收益或劳务收益,全区靠发展产业销号贫困户617户、1693人,2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稳定增长、提升了组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