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围绕区域科学布局,提升品牌化质量水平。科学编制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区本级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累计发展生猪养殖小区292个、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4268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7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家庭农场24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23家,创建市级以上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6个(其中:部级2个、省级6个、市级21个),创建“秦巴冠一”、“郑幺妹腊肉”、“巴山飘香”猪肉品牌3个。
二是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提升无害化处理水平。建立完善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监管机制,推行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玻璃钢罐和高温生物降解技术,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机制,构建区动监所、乡镇畜牧站、财政所、保险公司四方责任体系,已在12个养殖场和1个屠宰加工厂建立无害化处理玻璃钢罐21个、360立方米,在2个养殖场实施高温生物降解技术,政府总投资72 万元。
三是围绕全程监管机制,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组织、监管、监测”三大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执行“黑名单、项目挂钩、有奖举报”三项制度推进社会监督,紧扣“生产、经营、加工”三大环节实现无缝监控,创新推行规模养殖场“一卡(监管记录卡)、三书(监管责任书、安全用药用料保证书、告知书)、四档(饲料兽药购用档案、防疫档案、养殖档案、监管档案)”监管制度。
四是围绕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筛选生产势头好、市场潜力大、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进行重点培育特色品牌,探索构建“网络学习+一线实训+企业聘用”的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打造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品直销生猪全产业链。
五是围绕创新驱动作用,提升标准化发展水平。实施清洁、高效、减排式高床舍饲建设或改造,配套养殖自动化设施、粪污处理及资源利用设施等;支持养殖场收集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实现粪污全面资源化利用;推行“猪+沼+菜(粮、果)”种养结合模式,形成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种植有机蔬菜,种植业给养殖业提供绿色优质青饲料的循环发展模式。
六是围绕融入脱贫攻坚,提升畜牧业带动能力。出台《畜牧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五条措施》,每年从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不低于300万元,建立畜牧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扶持基金,支持贫困户发展畜牧产业;采取“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合作社+养殖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推行“政府性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资产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畜牧经营主体有偿使用,支持新型畜牧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