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146号提案办理情况(A)

发布日期: 2018-01-11 22:51:24
王勇委员:
        您在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46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特别要科学规划主导产业,注重长短项目结合,抓实特色产业扶贫。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当前农业现状特别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找准了发展短板,明确了主攻方向,初步制定了农业系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和《达州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提出科学制定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规划和粮食、油料、生猪、茶叶、果蔬、中药材等产业单项规划。目前,省农科院已对我市农业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正在加紧制定《达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粮食、油料、生猪、茶叶、果蔬、中药材6个单项规划由市农业局相关科室和单位具体负责,也在制定过程中。通过这些规划,合理布局区域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北部生态农业生产区、中部高效农业生产区、南部特色农业生产区建设,打造平坝优质高效粮油发展带、丘陵特色种养循环发展带、高山生态农副产品发展带。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与当地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等相结合,明确主导产业,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市场分析,降低发展风险,尽量避免“一窝蜂式”盲目上产业。同时,注重农业长短项目结合,注重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注重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助力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收入。对于个别地方一些产业如青脆李等发展迅速,我们主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市场信息发布、早晚熟品种搭配、控制发展规模、推进电商销售等举措进行适时调整。
        二、关于提升产业发展动能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设置项目维护资金和应急资金、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加速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60.23万千瓦。大部分农业项目均支持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4.32万亩,总投资4亿多元。二是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今年共争取到省级以上项目资金7.75亿元。市本级投入农业的资金也逐年上涨。但由于项目资金分配上级均有严格的要求,暂未设置项目维护资金和应急资金。对此,我们将主动向市领导和市财政汇报争取支持。三是加强人才培养。2017年,全市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选派1019名驻村农技员,选派482名农技人员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57个。截止5月底,已开展培训300余次,培训人数达3万余人。5月起,我局又选派农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740人组成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专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服务。
        三、关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短平快”种养殖项目,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发展短平快项目。在发展水果、中药材等长效型农业的同时,注重畜牧、水产、蔬菜等短平快项目的配套,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稳收。但一些地方由于发展基础不够好、特色产业不鲜明、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等原因,的确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我们将帮助他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真情助农增收。二是突出农业园区建设。注重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1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家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切实加强7个粮食主产县、1个现代农业示范县、3个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3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2个肉牛标准化基地县建设。三是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抓好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示范休闲农业主题公园”和“省级示范休闲农庄”提档升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今年,已组织3个县申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和第二批省级休闲农庄正在组织申报。四是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积极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企业,采取 “电商平台+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 、“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党支部”等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大巴山食品等企业在贫困村设立代购点,收购旧院黑鸡(蛋)等富硒特色产品。五是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全市已组织参加“川货全国行”农产品展销会、四川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上海农博会、成都茶博会、杭州茶博会等活动17次,提高了达州农产品的知名度。
        四、关于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大力支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企业壮大发展,推广利益联结机制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系统培训和规范管理,出台了《达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和《关于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明确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贫困户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农民合作社等的新型经营主体上。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和土地流转交易管理平台,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对已经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现状研究制定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同时强化监督,切实把好标准关和质量关,辅助经营主体科学有序提升,逐步做优做强。目前,我市农民合作社345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9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5家。二是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帮带行动。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1家。我们从14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选择了部分企业,针对全市308个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中的47个贫困村开展帮扶行动。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
        五、关于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的建议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增强内生动力、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树立产业扶贫典范。去年,我市成功打造了13个产业扶贫示范点,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头作用。今年,我们将继续做好抓点示范工作。通过打造产业扶贫成功样板,转变群众认为“农业无出路”的因循守旧思想观念和依赖政府的思想,增强自力更生意识,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变一方主动为双方同向合力。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示范点20余个,对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以城带乡帮扶、返乡民工带动、龙头企业辐射、工商资本融入、专合组织参与等产业扶贫模式,推行“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务工收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 土地入股+务工收入+保底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进园务工、股金分红等多渠道增收。目前,已在通川区、宣汉县等地20个村试点成功。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市政府出台了《达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测管理办法》,规范、合理、有偿流转土地。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收入。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了确权登记工作,并全部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流转土地137.5万亩,其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83.3万亩。确定了通川区、宣汉县为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县,全市在通川区、宣汉县7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着力推进每个县建立覆盖2个行政村以上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工作的大力支持!


主办单位:达州市农业农村局
蜀ICP备2021010336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19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联系电话:0818-21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