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渠东委员:
您在政协达州市第四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第132号)的提案已收悉。在市发改委、市扶贫开发局的大力协助下,我们针对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科学统筹编制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
2019年4月,我市制定并印发了《“美丽达州·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9—2021年)》(达市委办〔2019〕62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特色、留住乡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原则,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扎实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
共服务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在编制规划时突出村委会和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村民广泛参与机制,确保规划内容落地落实。加强风貌管控,留住本地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体现乡村特色,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项目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布局。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规划管理,将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修改的,必须依照规定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对违反规划的行为,按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目前,全市行政村保洁员配备率达100%,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7%,24%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建成“美丽达州·宜居乡村”达标村829个。
二、关于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农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乡村人才培养,建设活力乡村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制定了《土地流转奖补办法》、《能繁母牛奖补办法》、《标准化基地奖补办法》等扶持政策,从要素上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扶持。通过财政资金奖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机制,建立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风险共担基金,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力创新农村人才服务,突出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支持,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优化服务环境,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进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市已吸引1000余名大学生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电商服务等农业科技公司,建立或入股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个,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8000余家。其中农民合作社4528家,家庭农场1942家。农民合作社吸纳成员数16.37万人。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0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1家。
三、关于做强现代农业,做大农业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
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始终坚持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重点产业,聚焦“三类500强”招大引强,推动加工企业“小升规”;就地就近建设冷藏库、烘干线、包装贴牌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突出农业品牌创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优质粮油、富硒茶叶、特色果蔬、苎麻等产业品牌,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加大名优品牌的宣传推介。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园区聚集,把园区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产业有效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全市2个园区获评省4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点,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五大振兴”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乡村公路、饮水工程、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从机制上着手,破除城乡投入二元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医疗、养老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投入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突出查漏补缺,着力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攻坚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达州“三农”工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