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122号提案 办理情况(A)的函

发布日期: 2022-09-20 10:00:13

农工党达州市委:

你们政协五届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建议》(第122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一)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一是抓谋划部署。年初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达州市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会,对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二是抓规范制度。印发了《关于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批制度的通知》,建立了项目储备和立项审批制度。目前,全市2022年项目已全部完成立项批复,各地正在开展方案编制工作。三是抓督促指导。印发了《关于2022年开展农业农村蹲点调研工作的通知》,建立局班子包县蹲点调研,技术人员包县指导的工作机制,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抓紧组织施工,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成防疫安全工程、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今年以来,向各县(市、区)党委主要领导发提醒敦促函9份,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督促指导30次以上。四是抓金融支撑。大力吸纳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夯实良田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达州各地切实按照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总投入不低于3000的要求,创新以财政资金引导,多元筹资参与的投入机制,构建起财政资金、债券资金、银行融资、整合项目和社会资本五大投入体系,累计到位各类资金20.74亿元,超计划投资2.6个百分点,亩均投资达3082.18元,并喜获全省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市。五是抓管护机制。印发了《达州市中心城区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专项整治会1次,召集相关部门座谈会1次,组织三个区开展培训1次。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387.62万亩、占三调耕地面积59.54%

(二)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一是着力开展粮食种业培育。2021年建成了全国首家市级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引进中国杂交水稻之母、全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谢华安院士在渠县开展水稻育种研究,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成功跻身国家级制种大;发挥市农科院、制种企业等机构科研优势,十三五以来,与省内外1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合作,选育出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7个,其中2021年审定水稻品种1个(国审),玉米新品种4个,油菜2个,马铃薯5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项。通过鉴定创制水稻新材料4个,玉米新材料3个。现有粮食作物资源2000余份,各种中间材料3000余份,为选育出好品种奠定了资源基础。二是着力加强品种引育力度。近三年,我市通过开展新品种示范展示工作,筛选出适宜我市栽培的优质、高产粮油品种36国标二级以上水稻231.29万亩、占比80.7%,高产优质普通玉米面积187万亩、优质率92%,发展青贮玉米16.26万亩、鲜食玉米13.65万亩,优质“双低”油菜148.11万亩、优质率96%粮食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三着力开展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推行粮经复合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免耕、机直播、机收、烘干等绿色轻简高效技术和节肥节药节水节膜技术,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全市共创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57万余亩,其中水稻25.2万亩、玉米13.8万亩、大豆15.万亩、马铃薯2.5万亩。宣汉县峰城玉米以单产1183.6公斤创南方第一;万源市马铃薯单产4931公斤位居全省前列。近两年,我院将最新育成的玉米、水稻两个品种进行成果转化,加速了新品种推广利用。着力构建科技推广体系。筛选50余名专家及科研团队,精准对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全省现代农业“10 3”产业科技服务团、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暨省科技下乡万里行、省三区人才、市级现代农业“9 3”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达州市现代农业园区服务团成员、清风巴渠 f 科技助农志愿服务等团体组织工作,深化服务对接,狠抓技术指导。2022年,组织50名农技专家投身千名农技人员进万家战春耕助力大豆生产行动,严格实施包县、包乡、包村技术指导。

)大力推进农机装备配套。一是抓实农机推广研发。推广适宜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积极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户积极购买农业机械,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64.36%,其中现代粮油园区达80%以上。二是加快丘陵山区宜机化田块改造进程。以粮油为重点,兼顾区域、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先易后难”原则,优先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具备农村“三变”条件、地方积极性高的、“两项改革”涉改试点乡镇选点布局,高质高效完成了项目改造工作。2021年,全市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5399亩,其中开江县2899亩、宣汉县2500亩,项目总投资2504.1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业主自筹1504.1万元,建成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项目区3个。改造后项目区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大中型农业机械地块通达率、业主满意率及群众满意度均达100%。三是推广专用机械设备。2021年,全市财政投资5000千余万元用于奖补购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具,着力解决大豆种植劳动力缺乏问题,促进大豆快播优播,确保实现大豆丰收。

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的建议

(一)严格耕地保护。一是开展“三区三线”划定。按照《全国三区三线划定规则》和四川省操作细则,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必须是现状耕地。我市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中的耕地为底数,核减不可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情形后,确定耕地保护目标。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应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划定,我市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516万亩,占现状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的90%。二是开展耕地动态监测。省自然资源厅运用卫星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对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现状耕地和补充耕地的分布、数量、种植属性等开展实时监测。重点监测耕地变化为园地、林地等其他非耕地情况。2021年度耕地动态监测工作共下发我市7902个图斑。下发图斑后,我市自然资源部门立即组织各地开展逐图斑核实工作,通过外业调查核实举证工作对现状进行核实,并逐级上报核实结果。三是执行占补平衡。按照《四川省新增耕地核定办法(试行)》要求,组织县(市、区)编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优选2021年度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14个,投资概算2.6亿元,建设规模14.47万亩,预计新增耕地0.62万亩,优选2022年第一批省级投资项目1个,投资预算2461.64万元,建设规模1.38万亩,预计新增耕地面积517.11亩,正在开展2022年市本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筹备工作。

(二)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印发《达州市2021-2025年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达州市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五年行动方案》《达州市推进化肥减量化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达州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规划或方案。二是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我局出台了《达州市农业投入品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生态环境、农业农村2部门出台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及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农膜使用量统计工作培训会”“全市农药肥料农膜环保工作培训会”“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专题会”“全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暨种子、农药、肥料监管工作会议等会议和培训。三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项目。抓实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酸化耕地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以点带面推广水肥一体化9.74万亩,水稻侧深施肥1.7万亩,玉米种肥同播4.15万亩;推广配方肥施用面积380万亩,有机肥施用面积245.7万亩;推广缓控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0.46万吨,面积达11.94万亩,2021年化肥农药继续保持零增长。20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264.4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量为242.18万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21%。四是建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全市2021年末耕地面积658.07万亩,监测点基准数为658.07万亩/10万亩=66个。2021年全市拥有耕地质量监测点8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已达到基准数的122.73%。调查点基准数为658.07万亩/1万亩=658个,2021年全市拥有耕地质量调查点780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已达到基准数的118.54%,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已建立。2021年,780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全部完成调查采样和化验工作,81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全部完成监测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年度县域耕地质量变更调查评价工作,形成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成果分析报告、数据库空间检测报告、相关图件等成果资料

(三)加大农地监控一是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2021年,我局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达市农函〔2021177号),联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印发《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等4部门关于规范工商资本流转农地经营权的通知》(达市农〔2021299号),严格土地流转监管,遏制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改变土地用途仍违规享受相关补贴等突出现象,持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有效防范土地流转风险;规范管理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大力扶持发展粮食作物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法流转。二是严格撂荒耕地动态监管。今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抓好2022年粮食生产和大豆扩种工作的通知》,市委农办下达10万亩撂荒耕地整治目标任务,建立了撂荒耕地到村到户台账,采取先登记确认、后计入任务的办法对撂荒耕地整治实行动态台账管理。据统计,截止202112月底,全市撂荒耕地面积共计22.68万亩。三是推进撂荒耕地整治。通过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评督耕“五耕共治”模式,截至7月底,全市已完成整治撂荒地16.09万亩,占撂荒面积70.94%。其中,农户自主复耕5.79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复耕4.74万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耕3.99万亩、“企业农户”复耕1.57万亩。四是严格考评追责问责。将撂荒耕地整治作为粮安考核关键指标,对乡村振兴考核粮食生产目标实行一票否决。撂荒耕地整治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并对撂荒地整治不力县、乡镇主要领导严格问责,确保抓得紧、抓得实。今年以来,开展督导3次,下发督查通报2次,回头看1次,并对2021全市撂荒耕地整治结果开展了考评。我市414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面积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撂荒地整治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

三、关于强化粮食储备,做强粮食链条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我市是产粮大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末,全市粮库现有仓房仓容161万余吨(其中:完好仓容144万余吨;环流熏蒸系统仓容量125万余吨;粮情测控仓容量119万余吨;低温储粮仓容65万余吨),有力的保障了地方粮食储备条件。二是大力推广节粮减损工作。我市积极发挥粮食部门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大力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工程,积极支持粮食企业、种粮大户、专合组织建设粮食烘干、仓储设施设备,减少收购环节损失,2017年以来,已实施产后服务体系重点项目46个,配备烘干设备等73套;建设重金属检验检测中心22个;建设农户科学储粮彩色钢板仓1万套。三是加强质检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个市级粮油质量检测站,4个县级粮油质量检测站,2个粮油质量检测企业骨干站,配备了检验人员和专业的检测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参数覆盖粮油质量、储存品质、食品重金属、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及添加剂等领域,保障了粮油食品安全。

(二)建立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达州市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共建立1个市级平台,7个县级终端,12个储备库,9个收纳库,覆盖仓容80万吨,项目都已完成竣工验收,均实现与省级平台完成数据对接。通过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建设,实现了粮库的数据对接,实时采集粮库粮情、库存等相关数据,并实现摄像头远程监管,切实加强和规范粮库业务流程,提升粮库业务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储备粮监管水平,确保辖区粮食供应安全。

(三)加强粮油产销合作。达州市按照“重点培育、积极引导、最大支持”的原则,重点培育打造“川凤”、“巴粟”、“通济”等粮油品牌。积极引导宣汉桃花、川凤贡米等优质品牌扩大规模,拓宽销售途径和方式,培育出“峰桃”“云蒙”“绿明”等12个优质粮油品牌,其中“峰桃”牌富硒桃花米获“中国驰名品牌”称号。近年来,全市已建成 120个成片优质粮油基地,覆盖 210 个乡镇,涉及 538 个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粮油面积137万亩,签订单25万余份,订单收购量近18万吨,收购订单粮食近14万吨。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便民连锁店、农户科学储粮、放心粮油”四大惠民工程。全市以 100 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小粮仓和便民连锁店为抓手,为广大农户和粮食经营户提供烘干整理、收储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优质服务。

(四)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截至2021年底,我市全力打造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正常生产的粮油加工企业有40家,粮油加工转化企业完成产品产量达140余万吨(其中:大米加工企业33家,生产能力为年处理稻谷117.72万吨,小麦4.5万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6家,生产能力为年处理油料22.63万吨、年精炼油脂15.1万吨;杂粮及薯类加工企业1家,年处理杂粮及薯类3.37万吨),已形成涵盖大米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食品加工、杂粮薯类加工和饲料加工等比较完整的粮油加工业体系。2021年,全市共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595个、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495户,建立优质原粮基地面积331000亩,优质原粮基地关联农户数31900户,与农户签订订单11.5万份,助农增收3150万元,实现企业、农民双赢目标,为保证达州的粮油供给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完善稳粮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一是用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今年,我市6个产粮大县1800万元(占30%)用于补助粮食生产环节,其他途径用于粮食生产的各类资金约4.1亿元,逐步改变了以往轻种重流通现象。二是开展种粮大户奖励。2022年,市本级财政安排1600万支持粮食和大豆生产,其中1000万用于对粮食生产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拟评选粮食生产先进主体10个和十佳种粮大户安排300万元对完成大豆扩种任务前4名的县(市、区)和规模种植大豆前10名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三是实行涉农项目倾斜。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质稻结构调整、轮作休耕扩种、产油大县等项目,通过物化补助、统防统治、技术指导等途径向种粮大户倾斜充分调动种粮主力军积极性。四是开展撂荒地整治奖补。市级财政安排300万元,按100/亩标准对撂荒地整治100亩以上的主体(含村集体)进行补贴,县级财政不低于300/亩进行配套,目前已整治15.54万亩

)落实惠农政策。落实惠民惠农补贴资金近8亿元,其中种粮大户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及种粮大户的补贴近3亿元,平均每亩补贴250元左右,较去年增加100元左右。截至目前,上级下达惠农补贴资金71618.64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3852.8万元完成兑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9271万元完成兑付;稻谷补贴8494.84万元,预计9月底完成发放,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三)强化金融保险服务引导金融或担保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信贷金融服务,开江县等地探索建立了大豆完全成本保险,最高保额达980/亩,各地继续落实了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宣汉县、开江县等地探索创新治理撂荒机制,对整治撂荒耕地的主体给予400—1000/亩不等的补助,渠县、万源市、达川区等地对捡种撂荒土地的给予一定的农业物资支持,通川区、开江县、大竹县等地通过订单农业,建立了粮食保底收购机制,有效降低种粮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我市粮食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811      

​(联系人: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科 向华2523279 13882820880



主办单位:达州市农业农村局
蜀ICP备2021010336号 网站标识码:5117000019
公安备案号51170202000231 联系电话:0818-2133037